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培训 >
长沙市芙蓉区:探索馆校美育合作 建构美育改革新范式
发布日期:2022-09-26

这个学期,中小学正式迎来“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标》明确提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美育,在基础教育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以馆校美育为突破口,通过馆校合作盘活资源,构建美育共享平台。

 

在湖南博物院,来自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古汉城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近距离参观国宝级的稀世珍品——素纱单衣。孩子们置身其中,在惊叹古人高超技艺的同时,感悟传统服饰之美。随后,试穿汉服、体验漆器和智慧教学设备等实践环节,拉近了文物与孩子们的距离,也让孩子们对马王堆文化中的“美”有了新认识。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古汉城小学学生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古汉城小学学生:在湖南博物院可以边走边学,看了很多的文物,学了换装礼仪,我觉得课堂的参与感更强了。

 

 

2008年,为解决学校审美课程资源的直观性、情境感不足等美育改革中的难点痛点,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将目光投向湖南博物院,并签订了“馆校美育大课堂”共建协议。大同古汉城小学等基地校可以优先利用博物院美育资源,开展课程开发、课程联线、教师研习、参观展览等活动。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古汉城小学教研主任 何思佳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古汉城小学教研主任 何思佳:把我们的美育课搬到了博物馆,让我们孩子的美术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判断以及文化自信。

 

 

十四年来,长沙市芙蓉区馆校美术教育共建基地校由最初的3所,发展到如今的29所,全区中小学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全面实施《馆校美育课程》。

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杨红

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杨红:双方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形成了芙蓉区馆校合作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让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拓展。

打造“校园里博物馆” 探索馆校美育新方式

 

 

走进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的美术课,师生们正在进行湖南博物院编制的系列课程——《博物馆里的成语故事》,从刻舟求剑到闻鸡起舞,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用泥塑再现成语故事的情景。

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老师 宋占玲

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老师 宋占玲:学生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成语故事,又能用现代的媒材进行美术创作,在实践中以美育人。

 

 

从编钟到大鼎,从泥塑到釉下彩,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马王堆文化氛围,结合馆校美育系列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积累,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美术馆已成为了颇具规模的“校园博物馆”,而所有的藏品都是由学生在美术课上完成。

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校长 罗立

长沙市一中马王堆中学校长 罗立:把博物馆搬到学校以后,孩子们可以亲身去感受、感悟,动手的能力和在美育上面的获得感会更强。

打破壁垒 建构美育大课堂

 

 

十四年来,馆校美育在长沙市芙蓉区生根发芽不断壮大,不少学校也对“馆校美育”进行了新的探索实践。在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小学的美术课堂上,孩子们分小组分享自己的绘本作品。在这里,馆校美育中“馆”,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馆,而是以身边的事与物为切入口,老师带着学生进入特定的文化场景,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行艺术创作。观展、研学、写生、实践、展览成为教学常态。

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小学校长 杨柳

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小学校长 杨柳:教科书不是孩子的世界,世界才是孩子的教科书。从有形的美术馆走向了无形的社会大舞台。

 

在马王堆小学,馆校美育教育早已走出美术课堂,大课间时间,师生们跳着名为《引导图》的课间操,这套操是由马王堆遗址中《引导图》上记载的动作改编而来。舞蹈课上,孩子们表演《辛追出嫁》,国学课上背诵汉乐府与楚辞......,文物之美融入教育日常生活。

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小学老师 万洁

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小学老师 万洁:大美育它不单单是指我们常认为的传统艺术学科,它是以成长为目标,把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途径,一种阶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育人理念。

 

 

 

双减”背景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学校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多年努力,长沙市芙蓉区已逐步打通学科领域、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主体等学科育人多维边界,初步建构了开放、融通、宽展、人文、生态的多维美育空间,同学们已经可以置身于广泛的历史文化情境和社会实践中学习。

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杨红:改变了育人方式,拓展了教学空间,总而言之,我觉得馆校合作真正成为我们立德树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载体了。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责任编辑:

上一篇:“电力之光”科普走进校园 放飞安乡少年科技梦想
下一篇:湘煤集团主题教育: 下足功夫 切实见效